媒体关注

【南京日报】这光,真亮!

发布时间:2023-05-30 打印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今天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精神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多年来,南京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在科普展馆,在攻关核心技术的实验室,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今天,科技工作者们依然忙碌在他们的岗位上,用奋斗庆祝自己的节日。

点燃科普明灯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5月27日,周末,南京科技馆,孩子们穿行在一个个科技展台,时不时发出好奇的惊叹。

周末带孩子到科技展馆“打卡”,在孩子小小的心灵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是不少南京家长的习惯。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一次次有趣的科普讲解。

南师附中的学生们在市科技馆开展“科技律动”之“数字色彩”主题创新教育课。通讯员 周洋 杨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今年来科技馆游客量大增,截至上周,本年度客流量已突40万人次,预计全年客流量可突破100万人次,达到开馆以来的最高峰


同样可能迎来开馆以来年度客流最高峰的,还有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孩子们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感受博物馆奇妙夜。馆方供图

“估计全年可能达到三四十万人次。”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该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2021年1月,经过重新改造升级,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在这里,没有“简单粗暴”的学术成果照搬,有的是由专业研究人员担任的讲解员,带来的讲解通俗易懂又知识含量丰富;有的是按时令、热点举办的科普讲座,大咖级别的科学家面对面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还有趣味横生的直播、与恐龙“同眠”的博物馆奇妙夜、每月更新的大型主题科普活动……

是科技工作者们在科普上倾注的心力,带来了客流量增长,更为大众点亮了心中的科普明灯。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

中小学生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大家只有认识、了解这些科学知识,然后才能传承,再进一步创新。”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事务主管、副教授李立已经带着团队扎根博物馆数年,接待的中小学生研学队伍早已数不清。李立说,学习古代贾思勰、王祯、徐光启以及近代金善宝、万国鼎等农业科学家精神,她将继续坚守在科普教育服务的一线,激发学生学习农业历史文化兴趣,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农业文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播洒科技之光 服务高质量发展

科技之光,还要洒向天空、照亮大地。

在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严勇杰正带领团队开展新的科研攻关。严勇杰是我国空管业内知名专家,在流量与空域协同决策关键技术方面,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广域流量时隙最优调配、航班时刻优化等关键技术,成果支撑研制了国内民航第一套区域级、国家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严勇杰获评第十四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机坪管制自动化系统。企业供图

如今,他又开始了新项目。“正在做的机场信息化项目,知识产权全部是自主可控的,预计可大大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大家的出行也更加顺畅。目前已经在淮安机场开始试点了。”严勇杰介绍,项目将机场内从停机坪到跑道,再到飞行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全部打通并和空管联动,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一“屏”即可查看机场各区域情况及飞机节点状况。

严勇杰将科技之光洒在天空上,将责任书写在建设民航强国上。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则选择结合专业,把科技之光洒向希望的田野。

科技小院就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走进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108亩的梨园中收集了全世界22种、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示范展示了当前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平棚架、Y字形及篱壁式等现代栽培模式。这里还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培育出新品种“宁酥蜜”及其他5个新品种;率先研制出“梨树液体授粉”新技术,该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将授粉效率提升90多倍。在南京,类似的科技小院有两家,分别是江宁水稻科技小院、高淳虾蟹共作科技小院。

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图片来源:江宁发布

“小院大门常打开,我们在院里做实验的时候,经常有农户来上门‘求诊’。”江苏省科技小院调研座谈会近日在南京召开。一位研究生在分享环节说道,在教授的带领下,他们直接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看着一株株幼苗长成,最后转变为农户的笑脸,这令他倍感自豪。

据统计,2018—2022年,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从403亿元增加到857亿元。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64.6%提高到2021年的67.6%,高于同期全省1.5个百分点。在南京,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南京高质量发展。



接力精神火炬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取一份岩石样品,一部分研磨成粉末,再作进一步化学处理,放进仪器中测定岩石年龄;另取一部分,借助仪器分析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自2022年年初回国,成为一名副研究员后,杨传工作日常就是和岩石、实验室打交道。

5月29日,杨传这样向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介绍他的研究领域:面向地球这一宜居星球,依托丰富的地质记录,探索地球46亿年前形成和后期演化过程的奥秘。杨传表示,“掌握了这个奥秘,就可以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环境演变历史、规律,分析未来变化趋势,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杨传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当前唯一一家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首任所长是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

2021年,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和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正式对外开放。202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被评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目前,南京地区共有5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

“李四光教授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杨传坦言当初回国发展,除了看好个人专业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和故乡感情外,也是想向李四光教授学习,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点亮精神火炬,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奋进新征程。在南京,一大批如杨传一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自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继续释放光热,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社会领域相关专家表示,赓续科学家精神,离不开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相关部门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才能更好地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弘扬优良传统,勇攀科学高峰。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政策创新和科教资源集成,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截至目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最新评估中,南京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近五年来,南京共有8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22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9%,居全省第一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