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拥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良好的岩层露头,为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开展地球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育丰富的早古生代地层,产有多样的海相生物化石,其中奥陶纪头足类化石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但零星的化石产出记录并不能完整地描述藏南珠峰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物面貌。此外,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的生物古地理重建仍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领域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宋佳祺,在导师副研究员方翔和研究员郄文昆的指导下,与中南大学教授王文卉等人合作,对产自藏南珠峰地区中–晚奥陶世的头足类化石新材料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对应的头足类生物面貌、提出可能的生物古地理分区重建。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正式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专业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此项研究基于产自西藏南部聂拉木县甲村剖面的43块头足类化石标本,共计鉴定6目10科16属30种,其中包含2个新种:Wutinocerasmultiseptum和Wennanocerasremotum;并首次识别发现了Lituites, Rhynchorthoceras, Trocholites和Deiroceras的分子,完善了该区域的头足类化石记录;产自红山头组的头足类化石指示了该岩石地层单元下部的时代为凯迪中期。
此外,文章还对该地区已经发表的头足类产出记录进行汇总,认为该地区在中奥陶世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类群为珠角石类,而在晚奥陶世则被直角石类和喇叭角石类取代,稀疏标准化结果表明中奥陶世头足类生物多样性略高于晚奥陶世。
研究还通过R语言igraph程序包对中–晚奥陶世冈瓦纳大陆东北缘头足类产出记录进行了网络分析,识别出中、晚奥陶世存在的一个过渡性头足类生物区,由喜马拉雅、滇缅马等块体组成。该生物区在不同板块/块体生物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该项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的资助支持,同时也是IGCP 700项目“东南亚古生代碳酸盐岩建造”和IGCP 735项目“地层与奥陶纪生命崛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信息:Song, J.Q., Fang, X.*, Li, W.J., Wang, W.H., Burrett, C., Yu, S.Y., Qie, W.K., Zhang, Y.D., 2025. New cephalopod material of Middle to Upper Ordovician from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Taxonomy, diversit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62, 112744.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5.112744
图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图和奥陶系分布图
图2 藏南珠峰地区奥陶纪头足类化石新材料
图3 冈瓦纳大陆东北缘中–晚奥陶世头足类网络分析结果及生物古地理分区重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