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早白垩世花蕾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6-13 打印

被子植物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们美丽的花朵也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很多令人愉悦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尽管人们已经发现过不少的早期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化石,但是人类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花蕾了解甚少。

此前有过早白垩世花蕾的报道,但是人们对该化石的了解仅限于花蕾的表面形态,对其内部的结构却是一无所知,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新的化石证据来检验或确认早白垩世花蕾存在的真实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广州蔚蓝奇迹博物馆的黄蔚佳共同研究了早白垩世第二枚花蕾化石,并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学上发表题为确认中国早白垩世花蕾》的论文,为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文中报道了在我国辽西凌源大王杖子发现的1.25亿年前的一枚花蕾化石。这一化石展示了以前化石中没有看见过的内部细节,确认了义县组中花蕾的真实存在

新发现的化石被命名为白垩纪古蕾古蕾属是以此前为发现于同一地点的另外一块花蕾化石凌源古蕾为基础新命名的化石属。该化石当时只保存了花蕾的表面形态,其内部的细节并未报道。此次发现的化石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包括雌蕊和可能的雄蕊等花蕾内部的信息。这个新发现是第二次在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中发现花蕾化石,但却是首先确认了花蕾在早白垩世的真实存在为花朵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古蕾化石的长度可达2厘米因此这朵花在绽放的时候更大。此前植物学界认为,早期被子植物的花朵是小于1厘米的,推测“我们常见的鲜艳、美丽的大花朵和没有花冠的花(例如古果)都是从这些小的花朵演化而来的”。义县组众多被子植物化石发现意味着,被子植物的历史不应当局限于早白垩世,而是有着尚未为人所知的、更加遥远和神秘的历史。

论文相关信息:Huang W., Wang X. 2024. Flower buds confi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Biology,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13060413.

白垩纪古蕾,其中白色三角形所指为雌蕊,黑色三角形所指为可能的雄蕊。比例尺长度5m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