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古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12 打印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是世界海洋低纬区最大的大陆架,冰期低海平面时曾出露成陆,发育过大型古河流和热带雨林,是研究海洋大陆地貌变迁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极佳场所。

深入了解这一区域古生物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本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及气候环境演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然而,因长期受到研究材料等的限制,我国尚未在这一区域开展过大规模多门类的古生物调查研究,相关认识极其不足。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程师徐敏及咨询中心团队人员,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合作,在巽他陆架近40000平方公里海域获取了1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针对沉积物中包括硅藻有孔虫和在内的多类微体化石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

研究有效弥补了区域微体古生物认识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地质和矿产能源调查奠定重要基础本项研究最近在线发表于《地球科学学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上。

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大多数沉积物品中均存在丰富的有孔虫和粉,但硅藻含量相对较少从生物群落组成上来看,硅藻主要Thalassiosira simonsenii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为优势类型,而有孔虫则主要以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orotalia menardiiGlobigerinoides ruber为优势类型,表明该区域当时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环境;而孢粉组合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附近加里曼丹岛山地雨林、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主植被面貌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对以上三类古生物类群的属种空间分布情况展开了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硅藻和粉组合的空间分布模式指示了沿岸流的影响而有孔虫组合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指示了水深研究区东南部较温暖环境对于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北缘的古生物群落组成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在本区域开展更门类的生物群综合调查研究,进而为认识早期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证据支撑

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项目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DE)的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Zhao, J., Zhang, L., Wang, X., Ge, J., Xu, M.*, Chen, W., Luo, M., Liang, Q., Yu, Q., Luo, S., Qie, W., 2024.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ntological Communitie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5, 144-154. https://doi.org/10.1007/s12583-023-1910-5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海洋地质调查区域范围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发现的主要硅藻类别比例尺代表20微米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发现的主要有孔虫类别比例尺代表100微米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发现的主要孢粉类别比例尺代表20微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