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但在地质时期这里曾是广阔的海洋,其中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当今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地层学是恢复重建地质历史的关键,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则常常是确定地质体时代的一项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据。然而,由于极端的自然条件和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青藏高原地区的化石采集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十分困难,进展缓慢。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这里的中、新生界地层问题多、争论大,已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国研究员研究团队以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和进展为基础,结合他人的研究,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这一新框架补充了许多空白。一些过去未有研究或研究薄弱的门类,尤其是牙形类、放射虫、孢粉等微体化石,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在过去研究基础较好的门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新的地层框架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化石分带,其中不少可与国际标准化石带进行很好地对比,如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和菊石带、三叠系顶–下侏罗统的菊石带、上白垩统的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带。研究者以“纪”为单位编制了四张综合生物地层表,每张表都包括了该纪在地层划分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生物门类,包括菊石、牙形石、双壳类、放射虫、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文章还依据这些新的生物地层进展对藏南地区一些三叠系–古近系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和时代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梳理。
当前新的综合生物地层系统所覆盖的时间范围大致相当于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由于拉萨-冈底斯块体从冈瓦纳北缘的裂离而开启形成、最后因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消亡的历史阶段,因此将为新特提斯演化及青藏高原其他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参考。
相关研究得到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与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Jianguo Li*, Miaoqin Lin, Yixiao Wu, Hui Luo, Jungang Peng, Lin Mu, Bo Xu, Chao Zhang,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