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二叠纪时,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裂解,基墨里陆块从冈瓦纳北缘裂解出来,然而其裂解的过程及不同地块之间的古地理对比关系则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其中困扰学术界许久的问题是蛇绿岩广泛分布的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怎么穿越滇西连接缅甸。即西藏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如何穿越滇西同缅甸的相关地块对比。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张以春研究员等同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缅甸地质学会等单位的同行在缅甸掸邦高原进行了多次联合科学考察,针对掸邦高原中二叠统Thitsipin组中的蜓(上竹下蜓)类动物群展开了系统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Thitsipin组中的蜓类分异度低,属于基墨里生物区,与华南等低纬度区的动物群明显不同。更重要的是,在掸邦高原的诸多剖面中,Eopolydiexodina afghanensis和Jinzhangia shengi这两个种具有很高的丰度,这种情况和滇西的保山地块和西藏的南羌塘地块非常相似,但这两个属(种)在拉萨地块和腾冲地块上从未见报道。同样,在拉萨和腾冲地块上普遍存在的Nankinella-Chusenella组合在南羌塘、保山和掸邦高原上也不存在。这些基墨里陆块中二叠世?类的聚类分析证实了上述规律。
研究更加证实掸邦高原不含有早二叠世晚期裂解型的玄武岩,这一现象和保山地块和南羌塘地块明显不一致。因此,这否定了Sibumasu地块中包括滇西两个地块的可能性。
该研究证实:(1)缅甸掸邦高原在中二叠世古生物地理上和滇西保山地块和西藏南羌塘地块亲缘;(2)Sibumasu地块不包括滇西的腾冲地块和保山地块;(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从滇西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之间的高丽贡山通过,而非腾冲地块西部的缅甸密支那蛇绿岩带。(4)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已经有一定的宽度,从而形成南羌塘-保山-Sibumasu和拉萨-腾冲地块之间古生物地理的差异性。
该研究近期在线发表于Papers in Palaeontology杂志上。该研究受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战略专项B类项目等共同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