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形态学研究指示几丁虫更可能是一类独立的生物而非卵

发布时间:2019-07-31 打印

  几丁虫是在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广泛存在的、通常形似“花瓶”的一类微小化石,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于20197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几丁虫是早、中古生代(4.85~3.59 亿年前)海相地层中广泛存在的、具有机质壳壁的微体化石。由于其演化速率快,分布广,形态构造简单易识别,其在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正式建名报道以来,关于其生物学属性确难有定论。1963年,伴随着几枚茧状保存标本的发现,几丁虫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并逐渐作为主流学说被广泛接受。 

  近来,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唐鹏博士,爱莎尼亚塔林理工大学Olle HintsJaak Nolvak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Joseph Bernardo博士戴顿大学Daniel Goldman博士以及中南大学王文卉博士等聚焦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形态学差异,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研究人员对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2块微体样品中保存精美的一新种--Hercochitina violana sp. nov.--的形态大小进行了无差别度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报道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10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几丁虫的度量数据进行LOESS回归分析时,目前唯一报道有茧状标本的Desmochitina属的大小差异值相对较小,从形态差异的角度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为某后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论文相关信息如下:Liang Y*, Bernardo J, Goldman D, Nolvak J, Tang P, Wang W, Hints O*. 2019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suggests that chitinozoans may be fossils of individual microorganisms rather than metazoan eggs.Proc. R. Soc. B2019127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