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管类珊瑚是古生代较为常见的复体横板珊瑚,由许多圆柱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由形态各异的连接构造连接。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重创了包括珊瑚在内的海洋底栖动物,大量的珊瑚属种惨遭灭绝,在随后复苏的底栖动物中,笛管类珊瑚是为数不多得以进一步辐射的类群,并持续至晚二叠世。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昆、郄文昆博士与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人员合作研究了位于广西省桂林市东南处的回龙剖面,该剖面为中国晚泥盆世晚期邵东阶的层型剖面,为全面开展区域地层对比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
本项研究首次基于定量形态测量学方法开展笛管类珊瑚的分类识别并详细研究了珊瑚的地层分布与古生态学特征。通过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识别出三属四个笛管类珊瑚种,其中包含一个新种。
研究发现该剖面的珊瑚与层孔虫化石集中分布在三个层位,可划分为两个组合带。第一个组合带产笛管类珊瑚Chia hunanensis, Tetraporinus virgatus,对应有孔虫DFZ4-DFZ6带;第二个组合带主要产笛管类珊瑚Fuchungopora multispinosa与新种 F. huilongensis,他们与大量的层孔虫Clavidictyon一同形成原位的生物层,对应有孔虫DFZ7带。
剖面中大部分的珊瑚块体呈现倒伏或翻转的保存状态,这是由于珊瑚生长于软基地并被高能环境所影响。在四个笛管类珊瑚种中,两个Fuchungopora种展示出非常灵活的生长方式,以珊瑚个体间的融合为特征,它们与层孔虫互为利用,既可以附着在层孔虫之上生长增加稳固性,也往往被层孔虫包覆造成死亡。值得一提的是,F. multispinosa是华南晚泥盆世晚期的标志性分子,并躲过了泥盆纪末的Hangenberg灭绝事件,在早石炭世扩散至欧洲等地。
同时,本项研究指出了华南法门期笛管类珊瑚属种非常丰富,在浅海珊瑚动物群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世界范围内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该成果已经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