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浙江东部中新世孢粉植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8-12-26 打印

  中新世环境和气候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自渐新世晚期气候变冷后,全球气温在早中新世晚期整体回升,直到“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d-Miocene Climatic Optimum后才开始再度明显下降,整个变化过程波动显著。在我国,至少在早中新世发生了由原来行星风系为主的气候模式向季风主控的气候模式转变。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的响应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新近纪植物化石记录,但因缺少连续的沉积,相关的孢粉学工作进展缓慢。 

  分布于浙江东部的嵊县组,是一套由多旋回喷发的玄武岩和河湖相沉积组成的地层,其中的河湖相沉积是我国新近纪植物大化石最好的产出层位之一。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与嵊县组相关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晚中新世至第四纪最早期;植物大化石通常指示中新世。由于这些沉积层多以玄武岩沉积夹层出现,或是形成于小型断陷盆地和因熔岩堵塞山谷而形成的堰塞湖盆中,分布零星且厚度小,相互之间的对比比较困难,因此,以往的工作大多缺乏系统性。 

  孢粉具有产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湖相孢粉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时期一定区域的植被组成。通过建立孢粉组合的变化序列,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同时可为完善中国东南地区新近纪孢粉组合序列提供重要补充。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伟铭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据嵊县组分布范围内火山岩带的划分,对该套地层不同分布点开展了系统的野外采样和孢粉分析工作。在全面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和广泛对比邻区孢粉序列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东部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枫香属—山核桃属”孢粉组合,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松属—(禾本科)—菱属”孢粉组合,以及晚中新世晚期的“栎属(常绿型)—水青冈属—蒿属”孢粉组合。 

  上述孢粉序列表明,研究区植被在中新世依次经历了温暖湿润气候下喜暖乔木占优势阶段,针叶植物增加和水生草本菱属繁盛阶段,以及随气候转凉转干森林缩减而草本植物扩张阶段等三个时期,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相关联。同时,结合区内植物大化石的证据,反映浙江东部在这一时期的地带性植被已与现代相接近,而落叶松属等寒温性针叶林成分在孢粉组合中的广泛分布,表明研究区当时的古海拔比现在的要高。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古植物学和孢粉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     

  论文信息:Yi Yang, Wei-Ming Wang*, Jun-Wu Shu, Wei Chen, 2018. Miocene palynoflora from Shengxian Formatio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aeovegetational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59, 185-19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