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奥陶纪末冰盖消融及生态系恢复始于赫南特中期

发布时间:2018-02-14 打印

  一般认为,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造成了两幕式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使得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中初步成型的早古生代演化动物群遭到第一次重创。然而受地层发育的制约,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高分辨率地层学仍未建立,导致对该时段冰期事件的幕次和持续时间、大灭绝事件的基本过程和背景机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 

  华南不仅是全球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所在地,且广泛发育有全球范围内罕见的代表从近岸相到远岸相的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剖面,因而在建立赫南特阶精时地层对比全球标准、进而准确解读该时段一系列重要生物事件(即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其之后的残存、复苏)的过程和机制等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等近年来通过对黔北广大地区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发现除了奥陶纪末主冰期的凉水碳酸盐沉积外,在区域内近岸浅水地区实际上是广泛存在冰期后的暖水碳酸盐沉积及壳相动物群的。为进一步阐明赫南特期暖水沉积及动物群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最近王光旭等人基于对仁怀石厂经典剖面的综合研究,将观音桥组划分为ABC三个非正式的岩石地层单元,并自下而上建立了完善的以珊瑚、腕足为主的生物地层序列。

  研究表明,自B层往上开始出现暖水沉积及壳相动物群,代表了赫南特冰盖的消融及生态系的恢复,而其开始时限则由观音桥组上覆龙马溪组及下伏五峰组的笔石带较为精确地限定为赫南特中期(对应于M. persculptus笔石带下部)。与此同时,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还建立了上扬子区浅水区域(如凤冈、桐梓、石阡等地)的赫南特期碳酸盐沉积更为精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框架。这一新的地层对比方案无疑将成为全球同期地层的精细对比的重要标准,进而对重构奥陶纪末一系列生物事件的基本序列及理解其背景机制提供重要时空框架。 

  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地学期刊Geolog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Wang,G. X., Zhan,R. B., Rong,J. Y., Huang, B., Percival, I. G., Luan, X. C., Wei, X. 2018. Exploring the end-Ordovician extinctions in Hirnantian near-shore carbonate rocks of northern Guizhou, SW China: A refined stratigraphy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Geological Journal, 1–1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