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201.36±0.17Ma)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地球五大绝灭事件之一,海、陆生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灭绝与更替。然而,在东亚地区,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陆相记录相对较少。在我国华南四川盆地,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地层发育且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为研究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陆地生态系统及生物群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领衔的中瑞科研团队,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国际地学期刊《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Magazine)在线发表了关于四川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陆相生态系统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由南京古生物所李丽琴博士、王永栋研究员、刘兆生研究员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Vivi Vajda教授合作完成。科研人员分析研究了重庆合川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孢子花粉化石记录75属184种并建立了三个组合序列,据此揭示了晚三叠世植被的组成特征和显著更替变化,即蕨类植物为主的植物被松柏类和苏铁类植物所取代,苏铁/本内苏铁/银杏类植物呈现增加趋势。孢粉生态群及孢粉形态群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沉积早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随后开始变干变冷,期间发生了两次较湿润和一次较暖的快速波动过程。
该项研究表明,诺利晚期至瑞替期气候总体变干变冷,且伴随着蕨类植物的含量相对降低和裸子植物的增加,以及孢粉属种多样性的降低,指示晚三叠世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开始逐渐退化。
该项研究展示了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更替和变化过程,为三叠纪末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之前的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研究提供了来自东亚地区的证据,对于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全球气候环境的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资助,是国际地学计划IGCP 632的阶段成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