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丁虫作为一类已灭绝的海生生物化石,演化快,分布广,是奥陶纪生物地层研究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作为几丁虫生物地层中最古老的两个带,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及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被广泛运用到区域内外生物地层对比中,华南亦是如此。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科研人员发现华南并没有典型的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一直被认为与弗洛阶底界保持一致的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的底界亦非始终与弗洛阶的底界相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博士等基于贵州习水吼滩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新发现的几丁虫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华南地区最早期的几丁虫生物地层进行了再研究。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内容:a)对习水吼滩下奥陶统桐梓组及红花园组几丁虫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几丁虫8属24种,论证了几丁虫的第一次辐射确实与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化石的出现同步;b)对华南地区报道的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及模式标本所在地的L. destombesi及其它相关分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华南没有典型的L. destombesi,故而L. destombesi带在华南的实用性也随之减弱。本次在习水吼滩桐梓组下部建立Lagenochitina pestovoensis带,用作区域内外的对比;c)对E. symmetrica带及带化石在华南的首末现层位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E. symmetrica在华南局限在特马豆克阶顶部,弗洛阶并未见E. symmetrica的报道。与此同时,Nowak et al. (2016)与Amberg et al. (2017)分别在摩洛哥(N. Gondwana)和英国北部(Avalonia)的特马豆克阶发现了E. symmetrica。由此可见,关于E. symmetrica带的层位及地层对比意义需要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工作,以切实发挥其生物地层对比工具的作用。
论文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是国际地学计划IGCP 653的阶段成果。该项研究的部分工作在塔林理工大学及英国杜伦大学完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