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代表团访问广海局并参观“梦想”号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博等一行五人访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南海油气勘探进展研讨会
9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南海油气勘探进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张光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油气所所长张莉,以及相关负责人。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副所长、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吉涛、殷宗军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由王博主持。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6月24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军军一行6人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交流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俊杰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座谈。座谈会由吕俊杰主持。
-
南京古生物所领导赴中石油大庆油田调研交流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一行8人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双方就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大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地层问题、古龙页岩油烃源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庆油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王凤兰、企业首席专家伍晓林,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白雪峰等领导和专家等共40余人参加座谈。
-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行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26-27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卓,首席专家冯子辉一行10人访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6日上午,双方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座谈交流会,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咨询中心团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4-11-04
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咨询中心员工于11月2日在佛手湖公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部门团建活动。
了解更多科研进展
太湖平原更新世的古植被与古环境——以ZKW4孔为例
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是我国经济中心之一。该区域气候受季风环境支配, 且位于海陆交互带。因此,该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东亚季风时空变化乃至海平面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南海南部巽他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古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意义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是世界海洋低纬区最大的大陆架,冰期低海平面时曾出露成陆,发育过大型古河流和热带雨林,是研究海洋大陆地貌变迁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极佳场所。
查看更多早期陆生植物形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植物登陆作为生命演化历程中重要的革新事件之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陆生植物演化研究团队研究员徐洪河、王怿,博士研究生刘炳材、王凯、白姣,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纵瑞文,综合分析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志留系普里道利统的植物化石与全区志留纪植物化石记录数据,在早期陆生植物形态学与生物地理学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查看更多大陆风化作用增强诱发泥盆纪末生态危机
中、晚泥盆世,随着森林系统和种子植物的出现,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继生命起源、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对地球表层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查看更多新疆塔里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陆生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研究员徐洪河、王怿,研究生王凯、刘炳材,对产自我国新疆柯坪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柯坪塔格组的陆生植物微体化石开展了综合研究,报导了我国新疆志留系隐孢子为主的微体植物组合,同时根据全球隐孢子化石产出记录大数据,探讨了志留纪时期全球生物地理分区以及塔里木板块的位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查看更多化石标本多模态数据集助力基础研究与页岩气勘探
多模态数据在推进新范式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化石标本综合数据的汇交不仅有利于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矿产的勘探与开发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的应用。
查看更多华南早泥盆世古生态学研究进展
古生态学研究涉及到多种生物的化石记录和古环境信息,地层中所保存的多种化石彼此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共同保存的多种化石开展多尺度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是认识生物演化及其环境背景的重要手段。
查看更多新疆发现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淡水节肢动物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都是生活在海洋环境或者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尽管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就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也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就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并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现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少量几个地点出现,在劳俄大陆之外尚无可靠的志留纪陆生/淡水节肢动物化石记录。到了泥盆纪,其化石记录和多样性明显增加,古地理分布范围也扩大到了其他大陆或块体。
查看更多新疆北部晚泥盆世草本石松类形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新认识
原始鳞木类作为草本石松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中—晚泥盆世地层中。泥盆纪原始鳞木类研究对深入认识石松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开展早期植物地理分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周缘曾报道有丰富的草本石松类植物,尤其是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此前学者已经识别出了以草本石松类占据优势的植物群。然而,对该区晚泥盆世石松类植物的研究相对薄弱。
查看更多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查看更多学术活动
-
05 07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