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法国雷恩市科学中心举办“中国带羽毛恐龙特展”,引起轰动。“展览开幕式邀请了法国、比利时等国的专家出席。比利时皇家自然研究所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应邀参加。”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回忆说,哥德弗洛伊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主动提出,将自己在欧洲收集的8件来自中国辽宁的化石标本,无偿赠送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经过初步沟通,2017年1月,受收藏家艾斯奎里的委托,哥德弗洛伊给孙革写来一封信,信中正式提出要将化石标本无偿赠送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哥德弗洛伊在信中说:“这些化石是艾斯奎里从欧洲几个私人藏品店收集来的,他希望归还给中国。这些化石在我们研究所已经做好了从比利时归还中国的准备。但是我现在需要您的帮助,找到一个正规的方式归还化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化石如何来到欧洲是无法得知的,艾斯奎里承诺,他是从欧洲市场上得到这些化石的,而并非直接从中国市场上得到。这些化石从科学角度而言十分重要,而且也必须归还中国,如果可能,希望归还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2017年10月,应比利时皇家自然研究所邀请,由辽宁省化石资源保护管理局局长郭杰、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等组成的中方接收代表团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在我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协助下,辽宁接收代表团与欧方赠送者在比利时皇家自然研究所正式举行了化石交接仪式。去年12月,在沈阳海关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的多方支持下,全部化石安全运回沈阳,并送达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化石中有四件是国际珍贵模式标本
这次法国收藏家捐赠的8块珍贵化石,包括7块带羽毛恐龙和1块原始鸟类(即曲足热河鸟)化石,如今已经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珍品馆中展出。记者看到,这8块化石都在50厘米左右,只有一块中国鸟龙化石尾部较长,标本长度达到73厘米。化石定格的这些小恐龙和鸟类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仔细端详,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迹都十分清晰完整。
“此次欧洲赠送的8块化石,对研究鸟类起源以及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进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革指点着化石给记者讲解,其中有4件化石还是近年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已发表的模式标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属种时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展示价值,这4件模式标本是距今约1.6亿年的“徐氏曙光鸟”“短羽始中国羽龙”“孙氏丝鸟龙”,以及距今约1.25亿年的“曲足热河鸟”。
根据出土化石地层同位素测年佐证,这些化石分别产自辽西的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距今约1.6亿年)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距今约1.25亿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氏曙光鸟”,属于小型带羽毛兽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辽西建昌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是2013年在国际权威刊物、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模式标本,学术价值极高。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一场“龙鸟大战”,作者认为这一带羽毛恐龙是“迄今世界最早的鸟”,可取代德国始祖鸟“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鸟”的地位,其时代也比1.5亿年前的德国始祖鸟早1000余万年。这一标本的问世,推动了全世界关于鸟类起源的研究。
另一块化石“短羽始中国羽龙”,是迄今形体最小的带羽毛恐龙之一,属于小型带羽毛兽脚类恐龙,体长仅30厘米,尾巴相对较短,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还保存了羽毛印痕,也发现于建昌。专家认为,这个恐龙的后肢没有很长的飞羽,和它的同类相比,可能更善于奔跑。
“曲足热河鸟”化石发现于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这是一种新的基干鸟类,具有地栖、吃植物种子等特征。
“赫氏近鸟龙”化石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还有“孙氏丝鸟龙”,是2017年刚刚发表于德国《自然科学》杂志、带丝状羽毛恐龙的模式标本,其种名以我国古生物学家孙革的名字来命名。这是一个小型带羽毛兽脚类恐龙新属种,它与近鸟龙、曙光鸟有极相似的骨骼形态,身体覆有柔软纤细的羽毛,四肢长有长的正羽,但不能拍打翅膀飞行,甚至不能在树间滑翔,很可能在林中的地面上生活。
辽西可能是鸟类起源演化中心地区
“化石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找寻沉积矿产资源的重要材料,也是促进科普教育的宝贵资源。”孙革介绍,迄今在辽宁发现的化石近30个门类、1万余种,主要包括水母类、三叶虫、珊瑚、腕足类、头足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包括恐龙)、鸟类、哺乳动物等陆生脊椎动物,蜘蛛、昆虫等陆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等,目前辽宁化石发现数量居全国前列。在近年国土资源部评选出的53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中,我省朝阳、义县、建昌、本溪、北票等5地入选国家级化石产地名录。
据初步统计,目前辽宁发现的恐龙化石,有蜥脚类、兽脚类等40多种。“此次回归的8件化石标本,有6件属于近鸟龙类、兽脚类伤齿龙科恐龙,也有人认为是属于鸟类。”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告诉记者,伤齿龙科恐龙的共同特点是,体型小巧、后腿长、脑颅发达,比较聪明,一般认为是肉食动物,也有人认为是杂食动物,其前肢很短,大多没有飞行能力。后肢爪上有立起的勾爪,用来捕捉猎物时撕破其皮肤和血管,相当于自带“镰刀”,平时勾爪立起不接触地面。
辽宁发现的带羽毛恐龙跟鸟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骨骼中空化、身体很轻巧、长有羽毛等,对研究鸟类起源及羽毛起源都有重要意义。有关鸟类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已争论了100多年,但以往这些争论都缺少化石证据。近年来“中华龙鸟”“赫氏近鸟龙”等化石的发现以及此次回归的8件化石,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徐星认为,恐龙演化的早期可能就长出了羽毛,其中一支体型越变越小,外形越来越像鸟类,并最终演化出了鸟类。我国古生物学界专家普遍认为,辽西地区可能是鸟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地区。
违法出境化石国家有权追索
是什么原因促动法国收藏家捐出多年珍藏的化石?业界专家认为,自2011年1月我国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3年施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以来,公众对化石保护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在国外也产生积极反响。这次捐献化石行动也是国外收藏家和研究专家们支持我国化石保护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毕竟遵照中国法律法规,这些化石来自中国,终究要还给中国,这也是海外友好人士的共识。
此次回归的8件化石标本是怎么流失到海外的?其坎坷身世还是未解谜团。业内人士分析,应该是近20年来,当地某些人受经济利益驱使,通过盗挖、倒卖、走私等途径将化石流失到海外化石市场。这些化石标本的回归,将有力促进辽宁古生物化石研究和科学普及,更好地为辽宁的科学文化建设服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