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云南昭通水塘坝出土的下颌骨化石显示巨型水獭为600万年前华南湿地沼泽中的“霸主”

发布时间:2017-11-17 打印
  

  云南昭通水塘坝出土的下颌骨化石显示巨型水獭为600万年前华南湿地沼泽中的“霸主”

  
(化石网报道)据云南网(云报全媒体记者 蔡侯友):继昭通古象、古猿之后,昭通水塘坝化石地研究再现重大成果:出土的下颌骨化石显示巨型水獭为600万年前华南湿地沼泽中的“霸主”,体型比现生同类要大几倍。
  

  2009年,科学家在昭通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中美科研人员在此地相继发掘、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植物化石5000多件,并确认、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新种突破性研究成果,这对史前动物进化和环境演变研究意义重大,从而奠定了昭通水塘坝作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今年10月9日至1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在昭通召开,参会5位中科院院士及30多位古脊椎动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是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缺环”的关键地区之一,它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

  

  据项目组中方负责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教授介绍,于11月9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的“绝灭的巨型似獾泰国水獭的进食能力及现生水獭下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惊人发现,是由美国水牛城大学杰克·泰森博士领衔,与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通过对昭通水塘坝出土的巨型水獭下颌骨化石进行高精度CT扫描、计算机模拟研究他的咬合和咀嚼功能、以及与现生13种水獭中的10种比较得出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大小似狼的600万年前史前食肉动物水獭下颌骨比预期的要坚固得多,意味它具有超强的咬合能力,比以往发现的任何同类的捕食能力都要强,除食用大型螺、蛤等软体动物外,还捕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这种强大的能力加上超大的体型,使其成为当时华南沼泽湿地中其他动物难以对付的超级超级“霸主”。

  

  对600万年前昭通水塘坝水獭的生活环境,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态学家苏慧娴教授认为:600万年前,水塘坝水獭生活在浅的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周边生长着常绿和茂密的森林,水塘坝生活着多样化的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龟鳖类、螺蚌类、蛙类及不同种类的水鸟,成为水獭的捕食对象,水獭强有力的捕食能力使它比其他捕食者更有优势猎食获取水中猎物。

  

  杰克·泰森博士在研究中认为:“新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下颌与食物硬度无关而与体型大小相关观点。他说,现生海獭会使用石头工具以自己的胸脯作为平台压碎食物,因而下颌咬合力变得较弱,而原始的水獭强壮的下颌可能意味着它没有使用工具的能力,配上巨型的身体尺寸,这足以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顶级的捕食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