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名馆精品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开展

发布时间:2013-05-17 打印

5月1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和我所共同主办,我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具体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名馆精品展”:“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隆重开展。博物馆馆长冯伟民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特展的基本情况。随后,我所陈挺恩研究员和张允白研究员应邀对特展的化石标本进行了介绍,并解答了相关科学问题。

首届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名馆精品展”:“飞向天空的先驱——古昆虫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成功举办并获得公众好评后,此次特展将从另一重要化石门类——头足类着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优秀科普资源,以丰富的展览形式和内容,让更多人能够享用这份古生物化石的科普大餐。

头足类是地球上生活过体型最大的、最凶猛的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它们历史悠久,曾经是地球海洋中绝对的“霸主”,在经历了地球多次灾难事件后仍延续至今,现代的乌贼、鱿鱼、章鱼和鹦鹉螺等正是现代头足类的典型代表。而保存为化石的头足类标本更是具有十分关键的古生物地层学意义和极高的观赏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古生物学家、化石爱好者、收藏家们的重要研究材料和收藏精品。

此次“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特展”,展出了近200件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保存精美的、极具代表性的头足类化石和相关展品。其中包括刻有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诗文的“中华震旦角石”标本,超过一米的巨型标本,保存多个个体的群体共生标本,来自德国、马达加斯加、日本的数十件精美菊石标本,以及1868年出版的头足类化石研究古籍。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公众们可以更好的系统了解这类神奇生物的特性、分布和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并从中认识它们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人们对生命演化规律的理解,加深公众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意识。

中新社,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江苏科技报,中国网,新浪网,江苏新闻周刊等十余家媒体采访报道了本次特展的开展情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