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15日,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詹仁斌研究员等一行9人参加了在比利时召开的IGCP591项目结题会议暨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地层分会、奥陶系地层分会、志留系地层分会、泥盆系地层分会年度学术研讨会。
IGCP591项目全称为“The Early to Middle Paleozoic Revolution”,执行期限为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詹仁斌研究员为项目联合负责人。本次会议为项目总结会议,由比利时根特大学主办,共有来自比利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中国等19个国家的137位代表参加。
会议报告涉及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生物演化与环境背景响应、古地理和古气候、沉积学、全球界线层型(GSSPs)、旋回地层学等方向。传统的生物分类和地层学报告在本次会议中所占比重很小,而碳、氧、硫、锶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本次会议报告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20%,即每5个报告就有一个涉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研究比重大幅提高,达到6%,首个特邀报告即为旋回地层学内容。本次会议报告展示旋回地层学不仅应用于泥盆系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也可以运用于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整体分析本次会议报告内容,可以发现如下趋势:国际上地层研究手段具有多样性;同位素地层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最热门的地层学研究方向,超过传统生物地层学研究;旋回地层学成功运用于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国际地层年表时限控制、生物事件与环境背景对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可能代表了今后地层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南京古生物所全体参会人员分别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詹仁斌研究员和唐鹏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关于宝塔组成因和滇东北晚奥陶世几丁类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沉积学和生物化石等方面论证了扬子台地在晚奥陶世位于赤道区10°以内的观点。此项研究证据清晰、结果明确,得到了与会国际同行的正面响应。王怿研究员首次向外界展示了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陆生维管束植物,大量维管束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照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樊隽轩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扬子区奥陶-志留系过渡阶段的黑色页岩的时空分布。另外,陈清、李启剑、栾晓聪、魏鑫、卢剑锋也分别做了口头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们在笔石、三叶虫、牙形类、藻礁、沉积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会后考察安排在英国,主要是威尔士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剖面。期间,国际志留系分会主席Michael Melchin教授陪同候任主席Petr ?torch教授和选举委员詹仁斌研究员、王怿研究员等考察了Rheidol Gorge剖面。该剖面为目前志留系Llandovery统Aeronian阶底界界线工作组确定的3条GSSP候选剖面之一(另外两条剖面分别位于捷克布拉格盆地和中国四川省珙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