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21日,由南京古生物所主办、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 591项目年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会议联合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ISSS)、奥陶系分会(ISOS)、寒武系分会(ISCS),就“早-中古生代地质与生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
本次会议的注册代表共111名,分别来自17个国家,其中中国以外的外宾代表43人,学生代表共35人。会议开幕式由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南京古生物所詹仁斌研究员主持。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教授,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处长刘羽研究员,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金小赤研究员以及IGCP591项目第一负责人、美国爱荷华大学Brad Cramer教授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汇聚在云南大学会议中心, 交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共同研讨学科发展趋势、交流研究进展, 探讨合作前景。会议闭幕式由组委会副主席南京古生物所张元动研究员主持,IGCP591项目第一负责人代表会议组委会为大会评选的最佳学生报告(中国的梁艳、捷克的Lukas Laibl)和最佳学生展板(中国的景宇轩)颁奖。
研讨会包括室内学术交流、会间野外考察和会后野外考察三个部分。全部与会者在会间参观了澄江生物群化石点,另有近60名会议代表在会后考察了滇东北(华南板块西部)和滇西(印支板块和掸泰板块)的早古生代地层序列及化石群。
本次大会在短短2天的室内会议中,进行了内容丰富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8个,安排口头学术报42个(其中特邀报告3个),展板报告35个。大会的3个特邀主题报告人分别是:国际寒武系地层分会主席Loren Babcock教授(美国)、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主席David Harper教授(英国)和国际志留系地层分会主席Mike Melchin教授(加拿大)。参加会议的代表除有年长和中青年学者外, 还有近4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新近博士毕业的年轻学者,其中的多数代表得到了大会的资助。他们为大会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或展板报告,彰显了国际相关研究后继有人,也预示着早古生代相关研究充满生机和希望。
大会研讨内容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相关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涵盖了各时期地层学、古生物学、生物事件、生物宏演化过程及其背景机制等多个方面。此外会议还就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再研究进行了专题研讨。多个学术报告涉及早-中古生代地质与生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多种方法综合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寒武系特异埋藏动物群的研究,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会议的亮点。
会议出版物内容丰富。由组委会编辑出版的长摘要集共收录了来自20余个国家151名作者的66篇长摘要(共246页,集中反映了活跃的国际相关研究动态和早古生代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组委会负责编写出版的会后野外考察指南对相关地区和剖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就一些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此外,会议还将在国际核心期刊Palaeoworld杂志(SCI)上组织出版专辑论文(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9月20日)。
本次会议是国际地学计划项目与国际地层委员会早古生代三个地层分会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学术研讨会,会议代表的广泛代表性(国别、学科、地质时代),不仅有利于深入学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特别是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IGCP 591项目等的大力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