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是白垩纪早期一个极为繁盛的陆地生物群,主要产出地层为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跨越一亿多年地球历史。1962年,南京古生物所顾知微首先提出“热河生物群”的概念,以狼鳍鱼、三尾类蜉蝣和东方叶肢介三类常见化石组合为特征。
1990年以来,热河生物群成为研究鸟类起源、翼龙、哺乳动物、早期被子植物和昆虫等生物类群进化的圣地,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改变鸟类演化史——中华龙鸟
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只能以10块始祖鸟化石为依据描述鸟类起源的故事。1998年,南京古生物所陈丕基等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华龙鸟研究的新发现,为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提供了新证据。
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推动了鸟类起源和热河生物群研究的深入。
原始中华龙鸟
最早的被子植物化——辽宁古果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曾困惑于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突然大量出现,称之“讨厌之谜”。 1998年,《科学》(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报道了南京古生物所孙革等在我国辽宁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被誉为全球“第一朵花”。该项成果被评为“199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辽宁古果登上Science封面
银杏演化史中的缺失链环——无柄银杏
银杏是现在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现生天然种群仅在中国分布,银杏属化石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早期。2003年,南京古生物所周志炎等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银杏演化史中一个缺失的链环”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无柄银杏(Ginkgo apodes)代表侏罗纪银杏和现生银杏之间演化过渡类型,填补了银杏演化历史中的一段长达1亿多年的空白。
无柄银杏(Ginkgo apodes)化石
揭秘令人困惑的昆虫——巨型跳蚤与恐怖虫
2012年,《自然》(Nature)杂志刊发南京古生物所黄迪颖等研究成果“中国中生代多样化的过渡期巨型跳蚤”,指出Saurophthirus (蜥虱属)实际是一种白垩纪特化的巨型跳蚤,表明中生代跳蚤外形已发生明显分化,以适应于不同寄主的寄生生活,并将蚤目化石记录提前了4000多万年。
2013年,《自然》(Nature)杂志再次刊登了黄迪颖等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以13块新的恐怖虫化石否定了之前认为其是寄生虫的理论,并证实其不具有攻击能力,由此解决了长期困扰古昆虫学家的另一个科学难题。
巨型跳蚤(左图)与恐怖虫(右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