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院士
(1889-1971)
李四光,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原名李仲揆,男,湖北黄冈人,1889年10月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1910年,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31年,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 年,被奥斯陆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历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曾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在古生物和地层学、冰川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921年夏,他在太行山麓、大同盆地等先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发表《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论著,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对推动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1924年他与赵亚曾合作发表三峡地区地质考察的论文,建立了三峡地区震旦纪地层剖面和古生代地层序列,是一项奠基性研究成果。1926年他与赵亚曾合作发表《华北古生代煤层之分层和对比》,不仅奠定了华北石灰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而且在煤炭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对中国北方的虫筳类化石进行了创新性研究,首创虫筳科名词,创造了虫筳科化石新分类及其鉴定标准,于1927年出版专著《中国北部之虫筳科》,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虫筳类化石和石灰、二叠纪地层研究的重要文献。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他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以《中国地质学》为书名在伦敦正式出版,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建立了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创立了地质力学学说。先后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一书对中国学科大交叉产生深刻影响,其中第七部分《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进一步建立了构造体系概念和理论,强调立足于确实可靠的构造现象,运用构造体系理论研究解决大陆构造问题。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者,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积极开辟和拓宽研究领域,提出新理论、新问题,培育出大批人才,留下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他提出在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地磁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同位素地质研究和构造带地球化学研究。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