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恩之院士
(1917-1987)
穆恩之,地质学、古生物学家。男,江苏丰县人,1917年9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学部常委。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职。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顾问,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正式委员、奥陶系—志留系界限工作组选举委员、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通讯委员、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员等职。曾当选为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
穆恩之全面推进了中国笔石学的研究,是中国笔石学科的带头人,国际知名笔石专家。早在1950年,他率先提出笔石的系统分类,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10余个新科、20余个新属和新种。由他指导建立了中国寒武纪至早泥盆世的笔石带,划分了五个笔石动物群。他对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及其有关地层进行生物地理分区,划分为六大地层区和三大生态地层类型,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笔石分类单元。在笔石的演化和分布方面,他先后提出了笔石体复杂化和笔石动物生态分异的学说,还研究了中国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化石,建立了志留系和三叠系的海百合序列与白垩纪海胆序列。他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纪与志留纪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解决了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议的地层对比问题。
穆恩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领导和参加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科研项目。他主持制定科研规划,部署学科发展。提出编著各门类化石丛书,并力主《中国各门类化石》等重大研究课题的实现。领导了西南石油会战和海南富铁矿会战的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亲临西藏,推动西藏的地层、古生物学综合考察,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他在担任古生物所副所长和主持中国古生物学会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956年起,他亲自赴欧、亚一些国家进行访问和讲学,并出席有关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他还组织研究生出国深造,并派遣专业人员参加国际合作,培养了大批古生物研究人才,为中国古生物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做出了贡献。他先后发表科学论文和专著百余种,代表作有《中国的笔石》、《中国树形笔石》、《笔石体的复杂性》、《华中区上奥陶统笔石》、《中国的志留系》、《西南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和《正笔石和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演化、分类和分布》等。他本人和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科学大会奖等。196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1987年4月8日,穆恩之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