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学院士
(1917-2010)
李星学,古植物学和地层学家。男,湖南郴县人,1917年4月出生,汉族。1942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练习员、技佐、技士,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及其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数种学术组织负责人及学术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在多种国际学术组织或合作项目任选举委员、科学顾问或中方代表等职。近期,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聘任为第二届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星学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工作,尤其以研究古植物学及非海相地层学见长。他的研究领域甚广,建树颇多。20世纪50年代,他在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开展地质调查、勘探工作,《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和《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两本书,是他早期研究的代表作,专著中描述的标志性属种、首次建立的华北晚古生代植物组合系列、以及生物地层学的新观点,至今仍被国内外多种古植物学论丛或教材所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星学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层、植物化石和古生物地理进行了较深入的专题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及东亚陆相地层,特别是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颇高的声誉。近年发表的《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与《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两本专著,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国际古植物学会编纂的综合性巨著《古植物学导论》一书中,曾引用了他著作里的许多植物属种。
“学贵有恒,业精于勤”是李星学的治学箴言,也是他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半个世纪以来,他已发表140多篇论文和11种专著。代表作有:《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华南大羽羊齿类的生殖器官》、《东亚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和《中国与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分》等。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2年,被美国植物学会授予通讯会员终身荣誉称号。1993年,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最高荣誉尹赞勋奖。199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为南京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综合研究专家组组长。1996年,荣获国际古植物协会颁发的沙尼奖章。
2010年10月31日,李星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