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1955-1966)

踔厉奋发(1955-1966)

  1955113日,地质部致函中国科学院将古生物研究所建制归还中国科学院。 

  19556月,斯行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512月,经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所内外12位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家受聘为委员,主任斯行健。 

  195510月,以吉尔皮契尼夫为团长的苏联古生物学家代表团访问古生物研究所。 

  19569-11月,斯行健、赵金科参加中国古生物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三个月。 

  195612月,在孢粉分析室被地质部借用期间,按学科发展需要设立五个研究组,即1组(古植物组)、2组(苔藓虫、笔石、珊瑚)、3组(腕足类、蜓类)、4组(头足类、瓣鳃类、腹足类)、5组(三叶虫、叶肢介)。 

  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学院等为主体的祁连山队对祁连山的地层、古生物等进行全面调查。 

  1956年,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穆恩之、盛金章合著的论文“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和刘鸿允著《中国古地理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56年,古生物研究所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周志炎、吴望始、方大卫。 

  195744-8日,古生物研究所举行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斯行健在大会上作中科院古生物所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方针任务的工作报告。 

  1958415日,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古生物”的邮票,这是古生物题材第一次登上中国邮票。 

  19588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集刊》。 

  1958107日,中苏合作122项科技项目之一的中国腹足类、瓣鳃类化石及微体古生物与孢子花粉的研究计划协议在北京签定。 

  195941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959926日,在黑龙江省发现大庆油田,顾知微等为该地区的地层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为油田的发现起到很大作用。 

  19591028日—1121日,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在北京举行,古生物研究所负责为大会提供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共十个系的地层总结,编制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层古生物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19601月,在此基础上设6个研究室,即古植物学研究室、孢粉分析研究室、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微体古生物研究室、石油地质研究室、沉积矿产研究室。 

  196010月,应中国古生物学会要求,《古生物学报》挂靠古生物研究所。杨钟健任编委会主任,王钰任学报主编。 

  19619月,撤销石油地质研究室、沉积矿产研究室。 

  196112月,再次调整,设立一室(孢粉室),二室(古植物室),三室(以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笔石、头足类等研究为主),四室(以晚古生代地层和蜒类、珊瑚、腕足动物、苔藓虫、层孔虫研究为主),五室(以中生代地层和瓣鳃类、介形类等为主),六室(沉积岩研究室)。 

  1962年,由第一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各断代总结报告12册、总论1册陆续出版(19621963)。这是我国断代地层的首次系统性总结,是一套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文献,多年来被广为引用。 

  1962年,根据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决定,按照一级地层分区组织编写一套中国区域标准化石手册1962年《扬子区标准化石手册》率先出版,随后又完成并出版了西北区、华南区、南岭地区和秦岭地区的标准化石手册。 

  196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中国各门类化石丛书,共1517册先后出版。 

  1962年,顾知微首先提出“热河生物群”的概念,以狼鳍鱼、三尾类蜉蝣和东方叶肢介三类常见化石组合为特征。 

  196310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全国地层委员会决定从1966年起创办《地层学杂志》(季刊)。赵金科任主编,编辑部挂靠该所。 

  19641222日,卢衍豪、顾知微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底,古生物所与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云南地质局联合成立云南中生代红层研究队。该所27人先后四次赴野外调查,测制43条地层剖面,采集了12个门类化石标本。《云南中生代红层划分对比简介》被地质部列为地质工作的重大进展之一。 

  1966324日《地层学杂志》创刊。出版2期后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刊,直至1978年复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