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传播
|
|
|
 |
通知公告 |
 |
 |
相关链接 |
 |
 |
|
|
|
|
|
桂西地区寒武纪晚期果乐生物群的发现 |
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是一类特异埋藏的化石生物群,化石通常保存了生物的软躯体信息,为研究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目前,除加拿大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外,在我国寒武纪也发现了具有类似保存特征的化石生物群,如澄江生物群、杷榔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等。这些化石生物群均分布在寒武纪的早、...
|
|
|
|
华南奥陶纪末主冰期及冰期后的碳酸盐沉积及化石记录 |
华南是全球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所在地,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其后残存、复苏与再辐射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然而,长期认为区域内赫南特期唯一的碳酸盐岩地层(以观音桥组为代表,常分别下伏和上覆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黑色笔石页岩)代表奥陶纪末主冰期的凉水碳酸盐沉积,而缺失代表冰期后的...
|
|
|
|
新疆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晚三叠世诺利期化石木材 |
全球中生代化石木材大多集中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三叠纪的木化石则比较少见。我国西北地区亦是如此,迄今为止,该地区经正式报道的木化石几乎全是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木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无论是在古植物学还是在古气候学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南京古生物所“准噶尔盆...
|
|
|
|
中生代双扇蕨科植物研究取得两项新成果 |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是真蕨植物的重要代表之一,现生1属(Dipteris)8种,主要分布局限于太平洋西南部、东南亚以及我国台湾、云南等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然而在中生代时期,该科植物广泛分布,是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和植物地理区系的重要指示植物。格子蕨属(Clathropteris)是双扇蕨科最具代表性且分布...
|
|
|
|
晚二叠世长兴期深水相沉积缺氧事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
全球范围内大缺氧事件被认为是导致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事件的可能原因之一。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团队博士后向雷等通过对川北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界限(PTB)附近层段样品进行了铁组分、微量元素研究,发现该剖面沉积水体最缺氧、并富集H2S的层段出现在早长兴阶Clarkina wangi牙形石带上...
|
|
|
|
缅甸琥珀中发现拟寄生性虻类 |
昆虫的拟寄生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捕食行为,分为内拟寄生和外拟寄生。内拟寄生昆虫一般会将卵产入寄主体内,卵在寄主体内孵化并在一定阶段以寄主为食,并通常会导致寄主的死亡。拟寄生行为是昆虫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创新,代表了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种新的取食模式。拟寄生昆虫在生物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被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