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概况简介 机构设置 科研装备 科研成果 招聘招生 信息公开 国际交流 学术出版物 党建文化 所内网页
科学传播
科学新闻
科研进展
科普动态
媒体扫描
电子杂志-FOSSIL@NET
科普站点-化石网网站群
科普场馆-古生物博物馆
科普期刊-生物进化
精彩专题
化石图片
科学视频
论坛留言
通知公告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岗位...
南京古生物所2023年招...
相关链接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产于测老庙地区巴音戈壁组上段中部的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sp.)
内蒙古西部发现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
  早白垩世,伴随劳亚大陆的解体,在欧亚大陆的东部形成了一个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陆地-淡水生物地理区系。热河生物群中除了带羽毛的恐龙外,还出现了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大量无脊椎动物等现代生物群的早期类群。该生物群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生物面貌区别比较明显,早期阶段分布局限,...
Thulatrypa两个种关键特征的比较,ABEF为Thulatrypa gregaria,CD为Thulatrypa orientalis
志留纪初腕足动物一新属在挪威和华南的发现及其意义
  挪威在志留纪初属于阿凡隆尼亚-波罗的(Avalonia—Baltica)联合板块,与华南相距甚远,已有研究表明两个区域的腕足动物群面貌存在较大差异。   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黄冰研究员等在贵州湄潭县兴隆场、云南镇雄县碗厂以及四川布拖县乌托的志留系底部新发现了一个腕足动物群,其中多以一种无洞贝族腕足动...
渤大侏罗草模式标本及复原图
我国中侏罗世发现完整保存的草本被子植物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不同,它们没有次生生长,这在种子植物中仅见于被子植物。虽然被子植物的踪迹可能早在三叠纪就有了,但草本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以前尚未见诸报道。   我国内蒙古道虎沟是世界知名的化石宝库,曾经出产多门类的化石。最近,南京古生物所王鑫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地质学报》英文版上以封面...
Ozarkodina midundenta (Wang & Ziegler, 1983)
华南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牙形刺研究取得新进展
  广西和云南东南部的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产丰富的Ozarkodina属牙形类化石,其中最为常见的是Ozarkodina prolata Mawson, 1987和O. midundenta (Wang and Ziegler, 1983)。前者在世界多处见诸报道,后者目前仅限于华南。Ozarkodina prolata 和O. midundenta的Pa分子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容易产生混淆,过去对于两...
贵州湄潭兴隆场志留纪底部腕足动物上部组合的代表性分子
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复苏期腕足动物组合的新发现
  奥陶纪末大灭绝后的志留纪初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快速上升,大片海底堆积了黑色泥质沉积物。世界一些地区报道过志留纪初期的腕足类化石,但多数标本较少,且地层的精确时代难以确定。南京古生物所黄冰研究员等于贵州湄潭兴隆场志留系近底部牛场组下部自下而上采集了9层腕足动物化石,经研究,发现该动...
新疆北部中泥盆世地层中石松类球茎状根印痕化石,整体以及局部放大
新疆中泥盆世地层发现最早的石松类球茎状根系化石
  石松类植物是我国泥盆纪植物群中的优势类群。新疆中泥盆世植物群近年来发现与报道了多种类型的石松类植物,既有全球广布型的低矮草本石松,也有乔木状的石松,这些乔木状石松植物可能构成了我国中泥盆世森林的重要冠层植物,也是泥盆纪重要的成煤植物。   根的形态是石松类植物重要的分类与鉴别特征之一...
共32页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下5页尾页
Copyright 200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NIGPAS(中科院南古所)
苏ICP备05063896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359号